建哥家园
   今天是:
   
   设为首页  加入收藏  联系我们  
首   页 奇闻逸事 幽默段子 美文欣赏 兴趣爱好 电脑上网 网站建设 知青往事 健康养生 百科知识 摄影图片

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(1)-知青往事-建哥家园-这是我的网上家园,欢迎光临指导!--www.jiange.ltd
 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知青往事 >> 内容

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(1)

时间:2016/4/20 12:53:34 点击:

核心提示:“北大荒啊!真荒凉。黑油油的土啊!草茫茫。又有兔子又有狼,就是缺少大姑娘。 ” 这首民谣,唱出了千百年来这亘古荒原真实荒凉的景象。北大荒,人称其为“北”国高寒,“大”片沃野,“荒”无人烟。它原来是指东...

      “北大荒啊!真荒凉。黑油油的土啊!草茫茫。又有兔子又有狼,就是缺少大姑娘。 ” 这首民谣,唱出了千百年来这亘古荒原真实荒凉的景象。
     北大荒,人称其为“北”国高寒,“大”片沃野,“荒”无人烟。它原来是指东 北的原始荒原,后来仅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。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 黑土地之一。
 北大荒,其实早在两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祖先的活动。北大荒的开发垦殖,上可 溯到辽、金,直至秦汉时代,下可止民国的“五大火犁”(拖拉机)公司及日本帝国主 义“二十年内移民五百万人”的开拓团计划。但是,他们的足迹统统被历史的烟云和 残酷的大自然无情地淹没在漠漠大荒之中……
     为了开发这片古老的荒原,从1947年起,我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14万官兵,分八 批次进入荒原腹地,在这里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58年 的“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”。

 “向地球开战”

中南海。春风梳柳,绿水红墙。1958年 1月24日,党中央、中央军委发出《关于 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》的指示,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,屯垦戍 边。为此,人民解放军全军进行了总动员。顿时,全军上下热烈响应,人人表决心, 积极交申请,坚决要求去开发北大荒。当时,解放军三总部复转官兵被选为首批奔赴 北大荒的先头部队。中南海文工队本来仅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,但因姑娘、小伙子 们都报了名,领导没办法,最后只好批准了20余人。她们是:吴凤君、李艾、蒋自重、 胡昕、梁晓芳…… 
       毛泽东主席听说这些姑娘要离开中南海,去北大荒开荒生产,特地在春藕斋举办 了一个“告别舞会”。舞会上,毛泽东笑着问大家:“你们是自愿去的吗?” 姑娘小 伙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是自愿去的。主席,我们是响应党的号召,去建设和保卫 北大荒的。”毛泽东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: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。你 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。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,都要保 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。”毛泽东环顾一下周围的文工队员又说:“老头孤单了,老 头也想你们哪。远走高飞喽!可要经常写信哪?”舞会上,毛泽东与每个要去北大荒的 姑娘们都跳了一会儿舞,并赠给了她们有自己签名的相片。不久,毛泽东又亲笔写信 给小吴、小艾、小胡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!
      3 月,早春的一天。北京车站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,副总参谋长张爱萍、农垦部 副部长张林池亲自到车站送行。车站,军乐齐奏,锣鼓喧天,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 复转官兵戴上光荣花,带着人民的嘱托,踏上北上的列车。 
      3月,世界震动了,美联社连续发出报道,惊呼中国军队开发北大荒! 3 月,开发北大荒的热浪席卷全国。著名诗人郭沫若在《人民日报》发表诗篇《 向地球开战》为离队北上奔赴北大荒的战友们壮行。
       黑龙江省的密山,是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。这个不足千户的北疆小镇,一下子拥 来“十万官兵”。实际上全部人员总共是81500余人,外加随军家属、军内外“右派” 共约10万人。其中,连排干部6万人,营以上干部1.2万人。当时在密山,到处是军官, 人们把这里叫做“尉官世界”。这里包括7个预备师、4个部队医院、两个兽医院,以 及成建制转业的各种部队学校。还有来自解放军三总部、志愿军21军、空11师、南海 舰队、哈军工、军医大学、高级步校、济南军区、坦克兵、军事通信学校、第二航空 预校等复转官兵。仅以预备6师为例,就有排以上干部1576人,其中师、团级干部 50 人,营、连级干部544人,有老红军4人,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252人。 
      这批转业官兵的政治素质好,党团员占 85%,有一大批荣立战功的英雄。最著名 的有荣立大功、一等功11次的“战斗英雄”李国富;有黄继光连的副指导员郝信友; 有亲自指挥邱少云连攻占 391高地的营参谋长吴品庆;有在上甘岭战役中坚持坑道斗 争14昼夜的二等功臣左尚喜。 
      这批转业官兵文化程度高,有的参军前就是清华、北大、复旦、同济、交大、南 开、武大、浙大、川大等全国著名院校的毕业生。还有一大批航空、海军、炮兵、坦 克、防化、军事工程教官、文化教员、军队作家和文艺工作者,仅英、德、法、俄、 西班牙、拉丁文翻译就有1000余人。
      古老、贫穷、荒凉千万年的北大荒,一下子就变成了人才的“宝库”。
      密山火车站官兵们如潮水般涌动。广东话、福建话、四川话、山东话、河北话混 在一起,辨不出个准确口音来。每天就有一万人在这里涌动,并由这里疏散到各地农 场去。民房、学校、办公室住满了军人,路边也搭起军用帐篷。大街小巷,就连车站 广场都站满了军人,密山饱和了。军委总部急令,在哈尔滨、佳木斯、汤原又增设了 兵站,以缓解驻地、交通的拥挤。但是,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仍然由空中、水上、陆 地继续向这里集中。在这困难时刻,预备 6师千余名转业军官发出了,“高举垦荒大 旗,树立战斗信念,把汽车让给兄弟部队,徒步开进荒原腹地的倡议”,立即得到了 全体复转官兵的热烈响应。 
      4 月13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、农垦部长、进军北大荒的总指挥王震上 将,从北京风尘仆仆来到了密山,在车站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。广场上红旗招展,人 山人海。主席台上两边挂着王震将军写的一副对联:“密虎宝饶,千里沃野变良田; 完达山下,英雄建国立家园。” 
      王震将军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着话筒大声致欢迎辞。 
      原来,从1947年春开始,我军就有 4万复转官兵在日本开拓团遗址,建起了全国 第一个国营农场--通北机械农场。随后,荣军农场、解放团农场、农建二师农场等 也先后建立。3 年前,王震将军又向毛主席、中央军委打了《关于开发北大荒的报告 》,并且从1954年开始亲自率领铁道兵7个师、2万余人,先行挺进北大荒,建起了850 至8511等12个农场,到1958年,北大荒已有54个农场了。 

      王震将军说:“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,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,英雄的人民解放军 是能战胜艰难困苦的!……” 
      他说:“你们都是当过排长连长、也有当过营长的,我也当过排、连、营长。同 志们在战场上打冲锋,排、连、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,还是在后面呢?(大家回答:在 前面!)那么开垦北大荒呢?(答:也该在前面!)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?(答:不怕!)苦战 3年行不行?(答:行!)说到困难,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。来密山的转业军 人很多,汽车运不过来。有的同志建议:不坐汽车,走路,走上3天4天,就到了自己 的农场。早走早到,早到早生产。 我看这一建议很好,有革命干劲,大家同意不同 意?(回答:同意!)同意,明天早晨就出发!”会后预备6师和商丘步校的复转官兵,高 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“迈开英雄步伐,走向生产前线”的大旗,离开密山,首先 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858农场进发。 
      随后,浙江军区训练团复转官兵立即响应,南海舰队、张家口军事通信学校响应, ……,一群集体转业的女军官响应,要求与男同志并肩前进,不掉队,不叫苦,不坐 车,节省汽油。此后有几百路男女复转官兵,以班、排、连编制迈开双脚,高唱战歌, 浩浩荡荡,分头向荒原腹地进军。一路上,战友们互相帮助,互相鼓励,饿了吃口干 粮,天黑了就架起篝火,几乎每个人脚上都打起了血泡,但谁也不肯掉队。一些随军 家属也背着孩子,跟着部队在人烟稀少、虎狼成群的荒原上,走了 100多里,坚持到 达了目的地。 

     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友们,也跟着先头部队,摄下了一组真实的历史镜头,这就 是后来上映的纪录片《英雄战胜北大荒》。 
      一望无际的北大荒,从此播下了千万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种子。 

艰苦的起点

      1958年4月28日,预备6师和武汉军区机关的全体复转官兵,徒步到达指定地点。 副师长肖天平被任命为858农场常委书记,总参谋部情报局副局长曾柯任命为场长。 接着,预备2师、6师一部进军到856农场。 预备3师、5师参加扩建851农场。 预备4师进入完达山北麓的855农场。 预备1师、7师、信阳步校等单位复转官兵携带所有武器挺进萝北地区,摆兵布阵, 先后建成了延军、军川、江滨、名山、青年等5个农场。 接着在佳木斯成立了合江农垦局,由预备 7师师长黄家景为代理局长,由王震兼 任局长。 到 5月中旬,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官兵已经基本安排就绪。牡丹江农垦局(密山) 接收6万余人,合江农垦局接收1.7万余人,西部农场接收4500余人,总计8.15万余人, 还有随军家属等2万余人。 北大荒一下子超过预定接收人数的十几倍,口粮、住房、生活用品空前紧张。 艰苦的生活开始了。北大荒的早春,乍暖还寒,冰凉透骨。新建的农场、生产队 大都建在茫茫的荒原上,许多团、营、连长,把部队带到预定的地点后,学着王震将 军的样子,把铁锹或树条往满目野兽印的雪地、草原上一插,大声地说,这就是我们 的家。经过长途跋涉,十分劳累的战友们,不畏艰辛,立即行动起来,放下背包,动 手砍树,割草,铲草坯,搭草棚。 几乎同时,北大荒的深处出现了千万间草棚。 这种草棚极为简陋。用草绳、树干绑几个人字架,搭上横梁,顶盖草,底垒坯, 就能挡风遮雨了。里面靠边铺上荒草,有条件的搭上木架,按照连、排、班顺序,每 人50公分,背包一放,马上又投入紧张、繁重的春播生产。 由于时间仓促,作工粗糙,大部分草棚雨天漏水,雪天透风,条件十分艰苦。有 个约15平方米的小草棚住进了26个人,而且还有 2名女同志。有个大的草棚,竟住了 250人。 一位当年的少尉飞行员回忆说:“当时夫妻一对一双地安排在一条通铺上。天很 冷,但是得挂蚊帐,一个蚊帐里睡一对。还有讲究:这边男的挨着那边的男的,女的 挨着女的,以免发生误会。单身男女也睡在另一条通铺上,按照年龄大小,男的从东 往西排,女的从西往东排。我当时年纪最小,就挨着一个大姐睡。现在回想起来,单 身男女挨在一起睡,实在可笑。当时,草棚透风,土墙挂霜,冻得我啥想法也没有…… 。” 那时,还流传着集体洞房的故事。有 4位年轻尉官都带来了未婚妻。为此,连里 赶紧给他们盖了一个大草棚。接着指导员谈话正式批准:婚礼在这儿举行。战友们把 里面分成四个空间,中间挂绳挡布单。在大家欢闹着把新郎、新娘送入洞房时,一位 结婚早带上孩子的“老人”突然严肃宣布了纪律:“第一,推选班长一人,大家睡觉、 起床都要听班长口令,统一行动;第二,有话公开说,不准窃窃私语;第三,各人牢 记各人的位置,夜里摸黑别找错地方。”逗得战友们哄堂大笑。 北大荒,这个比好多国家总面积还大的土地,自然环境十分恶劣。漫天遍野的没 人荒草、榛材、沼泽,到处是咬人的蚊虫、蚂蚁、熊、狼。漠漠大荒没有路,一不留 意,人就迷失方向;一不小心,就会被野兽吃掉。有位战友就是为了踏荒,在风雪中 失踪。有位大个子尉官,因草棚太小,睡觉时,脚伸在草棚外,被黑熊狠狠咬了一口。 还有一位跟随陈毅元帅转战多年的指导员叫何明华,为了掩护女工,拿起钢叉与黑熊 搏斗,被黑熊打碎了脑袋,壮烈牺牲。夜里,成群的野狼围着草棚嚎叫,有时黑熊竟 围着草棚拍打,嗷嗷地叫个不停。 特别是新建在水草丰盛地方的草棚,蚊子、小咬、瞎蠓黑压压一片,战友们脸上、 手上经常被叮得疙瘩成片,疼痒难忍。加上草棚潮湿拥挤,许多战友都得了风湿病和 痔疮。 由于新建点大都地处边远,有的远在几百里之外的边境线上,道路不通,战友们 只好徒步背口粮、油料和种子。 济南军区后勤部300余人分到853农场一个新建点,无任何交通工具,大家就把裤 腿用绳一扎,装上粮食和盐,每人负重20多公斤涉水过河,来回70多公里地。 青岛海军基地和海军速成学校复转官兵的新建点,为了争农时,抢运种子,每人 背种子70公斤,几十里地,短短几天,就运种13万斤。 像雁窝岛那样的新建点,四周环水,实在没办法就吃没加工的玉米、小麦,用盐 水煮黄豆,最后连盐都没了,就用清水煮野菜,拾野鸟蛋吃。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几个月吃不上青菜,战友们又整天在泥水中苦干,绝大多数复 转官兵手脚脱皮、红肿、嘴唇干裂,并不同程度地患有浮肿病和营养不良症。日常生 活用品就更不用说,火柴、肥皂、灯烛、卫生纸都十分珍贵。这对于刚刚从全国各大 城市来的住楼房、睡钢丝床、吃大米白面的官兵来说,困难是难以想象的,可战友们 仍乐观地说:“ 我们伙食以萝卜条为基础,以咸盐和黄豆为骨干,团结改造粉条。” 854 农场一分场的复转官兵还用刺刀在草棚大门上刻下自己的誓言:“开发北大荒, 为祖国建粮仓,永远留边疆……” “洒尽热汗融春雪,誓将碧血化宏图。”10万复转官兵不畏艰苦,顽强拼搏,按 照王震将军“边开荒、边生产、边建设、边积累、边扩大”的五边方针,抓住农时, 用大盖帽、上衣、裤子装上种子,撒播小麦,还把树杆削尖,在新翻的垄上捅眼点播 大豆,战友们边点还边学着老乡的样子说:“春天捅一棍,秋天吃一顿。” 这一年,仅852农场就这样人工点播了2.7万亩大豆,而全垦区也抢种了百余万亩 大豆,秋后收获了5.69亿公斤粮豆,总产量和上交商品粮是上年的两倍。 

作者:孙庆海 来源:网络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  本类热门
  • 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师、团地理位
  • 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3团24连各
  • ·值得珍藏的知青油画集!难忘知青,
  • ·生产建设兵团历史
  • ·为何要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
  • ·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
  • ·黑龙江兵团各师团与农场总局各管局
  • ·兴凯湖纪事--三年“自然灾害”
  • ·著名词作家闫肃 兴凯湖农场二、三
  • ·兵团撤销后军人去了何方?
  •   本类推荐
  • ·为何要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
  • ·兴凯湖纪事--兴凯湖建场记
  •   本类固顶
  • ·生产建设兵团历史

  • Copyright © 2024-2027  建哥家园  www.jiange.lt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