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哥家园
   今天是:
   
   设为首页  加入收藏  联系我们  
首   页 奇闻逸事 幽默段子 美文欣赏 兴趣爱好 电脑上网 网站建设 知青往事 健康养生 百科知识 摄影图片

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(2)-知青往事-建哥家园-这是我的网上家园,欢迎光临指导!--www.jiange.ltd
  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知青往事 >> 内容

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(2)

时间:2016/4/20 12:53:34 点击:

会战北大荒

      “一颗红心交给党,英雄解甲重上战场。” 1958年5月7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远征北大荒的河南洛阳步校少尉军官徐先国 答谢郭老的诗《永不放下枪》。诗中豪迈地写道:“用拿枪的手抡起锄头/ 强迫土地 交出食粮/让血染的军装/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/让子弹穿透的疤伤/在黑土地泛红发 光/一颗红心交给党/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。” 5 月26日,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将军给徐先国的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读了你的 诗……我深深地感动了,你唱出了我的心声……”。 为了开发北大荒,老将军的胃刚切除三分之二,就拖着病体,亲自率领十几个师 的师、团长,几十次踏查荒原。他跟战友们一起风餐露宿,趴冰卧雪,北大荒上有许 多新建点,都是老将军拄着棍子定下来的。一次,老将军在夜宿荒原时笑着说:“蓝 天当被,大地当床,月亮当灯,蚊子还为我歌唱伴奏,我们倒是乐在其中哩! ”他还 与战友们一起唱起了《南泥湾》。时至今天,北大荒仍然流传着“将军岭”、“背兵 过河”、“司令员烧荒”、“部长教我扶犁”、“为夏大脚买鞋”、“创建八一农大” 、 “办迎春机械厂”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。 当然,这里流传最广的要属将军指挥的“治水、筑路、伐木”三大战役。 北大荒的三江平原,地势低洼,沼泽遍地,一到雨季,满眼一片汪洋。许多生产 队转眼之间就变成了“水上孤岛”。为抗涝治水,确保丰收,十万复转官兵抓住农闲 时机,大搞治水会战。20余个水库先后开工,其中人数最多,规模最大的要属“云山 会战”。 850农场有100多万亩良田,年年遭受七虎林河水害。为此,牡丹江农垦局调集60 00余人在河上游修建云山水库,其中有4000余人,是刚刚从密山下车,直接进入工地 的复转官兵。他们分别来自空军司令部、北京警备师、志愿军一军、高炮学校、海军 基地、坦克兵…… 5月1日云山水库正式开工,由王震将军亲自挑土奠基,开车压实。 因为当时工程机械少,全工地仅有10辆汽车、7台推土机、2台铲运斗车,大坝几 乎全是由人工取土修筑的。几千名复转官兵不怕困难,住草棚,吃苞米面和大馇子、 咸菜,在生活条件很差情况下,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、顽强的毅力争红旗、抢进度、 夺先进,艰苦奋战。 工地上,红旗猎猎,喇叭声声。倡议、挑战、表扬、鼓励,几千将士,抬筐填土, 上下川流,干劲冲天,热浪扑面。 有位参加治水会战的著名突击手--广州部队姓黄的少尉说:“每天至少要干14 小时的重活。(我)一连56天没有洗脸没有脱鞋,连续的苦战夜战……可以说度过每一 天都是对自己毅力的严峻考验,有时自己真的感到坚持不了啦,但是,仍咬着牙,东 歪西倒地扑到工地上去。我下决心,爬也要爬到工地!死也要死在工地。到了工地, 我咬牙挺身,抡锹刨土,抬筐挑土……专干重活,显示出自己改造思想的决心和信心。 56天后,我的脚底板和鞋子分不开了,它们粘在一起,发木,没有知觉……只好靠外 科手术把脚底皮割开,十个脚趾头有七个都冻黑了。我擦点油,包上纱布,忍着钻心 的疼痛又上工地去了,我每天的工效是全大队几百人中最高的。” 这些话确实充分地再现了当时会战官兵的劳动干劲,也集中地表达了官兵们对党 和人民的赤诚之心。 云山水库,原定二年完成,结果只用了 6个月。全部工程共挖土方74万立方米, 其中用土筐就抬了63万立方米,这是一座用战友们咸苦的汗水和钢铁般的毅力浇铸成 的大坝。 路是北大荒的命脉。荒原上没有路,机械、油料、种子没法运,生产上不去,人 也难生存。所以,大规模生产开始之前,战友们首要的任务是修荒路、筑山路、建铁 路。 “打通密虎线”是当时北大荒筑路会战中最典型的一仗。 伪满时期,日本关东军曾在虎林屯重兵,并在密山与虎林之间修筑了铁路。“八 ·一五光复”后,铁轨被苏军拆了,桥梁被苏军炸了,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把路基也冲 毁了。为担负起在密山、虎林、宝清、饶河四个地区创建军垦农场的重任,1957年, 王震将军作出“打通密虎线,向荒原腹地修铁路”的决定。当年秋,由铁道兵转业官 兵首先破土动工。1958年,数千名复转官兵放下行李,直接开进铁路工地。铁路沿线, 千军万马,开采石砟,制做枕木,修筑路基,抢运铁轨。战友们冒着风雪严寒,蚊虫 叮咬,打桩架桥,艰苦作业,不到一年,“密虎”全线通车。由毛主席身边来的中南 海文工队员,苏州姑娘梁晓芳当上密虎线的列车长。接着,筑路大军马不停蹄,挥师 北进。一年就在草原沼泽上又打通了“虎迎”(春)线。后又经过艰苦努力,完成土方 90多万立方米,石方30多万立方米,修建百座桥梁,铺设了7万根枕木,7万多米钢轨, 终于修通了密山--东方红铁路,全长195公里。 有位参加会战的总后勤部姓胡的中尉女军医说:“当时,转业官兵劳动强度很大 ……送来的病号真不少,而且都是重病号。记得有一天,内科病房送来一个女病号, 长得满漂亮,20出头,说话甜甜的。送她入院的是一位年轻的转业军官,心肠特好。 俩口子都是修筑密虎铁路线的,女的是砸石工人,连续苦战,加上吃住条件很差,她 突然发现眼睛看不见东西了。每当她举起砸石的铁锤,一砸就砸在自己的手背上。我 看她那红肿、血渍斑斑的手背,忍不住落下泪来。经过身体检查,原来是眼底出血、 高血压,严重的肾炎。这种病在大城市医院,满可以对症下药,经过治疗,康复出院 的。可是,在当时的北大荒。难啊……” “一天天过去了,药物始终跟不上去。这位砸石女工的病情逐渐加重。原来漂亮 白净的脸蛋开始浮肿、变青,渐渐地脱相了。她还是甜声甜气地安慰丈夫不要着急, 她会好起来的,待修通铁路,还要同丈夫坐火车回家乡探望父母哩……我走出病房, 这位少尉就尾随着我,一个劲地央求我治好他妻子的病……不久,年轻的媳妇去世了, 这位少尉就像大孩子似地嚎啕大哭,守护着妻子的遗体,一边哭一边捶打自己的胸脯, 从病房一直送到停尸间……医护人员见了,都伤心地落泪。安葬时,这位转业军官摘 下了手上的‘奥米茄’手表,让它随心爱的妻子下葬了……” 这位女军医--年过花甲的北大荒老大娘,每当谈起当年的会战,每当谈到当初 苦日子里的战友们,眼睛就湿润了。 北大荒的第三战役--伐木会战,是在1958年秋季打响的。当时的口号是:“进 军完达山,拿下20万方,保证首都十大建筑,支援大连造船厂建设,向祖国献厚礼。” 王震将军为此专门指示有关领导,组织精兵强将,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。很快由 3000余名复转官兵组成的大队人马,分南北两路挺进林区。南路采伐锅盔顶子,北路 采伐大叶沟。战友们脱下衣服,抡斧拉锯,挥汗大干,把一棵棵千百年、几个人合围 粗的红松顺山放倒,还有专门为人民大会堂作地板用的黄菠萝、水曲柳和核桃楸。有 的采伐点人均伐木13.5立方米,使专业伐木工人都伸出了大拇指。山上伙食差,战友 们就用土筐到小沟里去捞小鱼,用树上的猴头蘑包饺子。没有水就用大锯把桦树划一 道口,用草杆吸桦树汁解渴。寒冬腊月,战友们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,抡大斧、拉 大锯,用山泉浇成冰道,把木材送下山去。 这一年,牡丹江、合江两个农垦局共伐木20万立方米,为国家创造了1000多万元 的财富,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。 在十万官兵和农场广大职工的努力下,北大荒的国营农场得到了迅速发展。1959 年粮豆总产量达10亿多斤,比1957年增长了142%;生产总值达两亿多元,由原来经营 性亏损4543.83万元,转为盈利546万元。 

北大荒人
      十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不久,解放军总部就派出了庞大的慰问团前往慰问。当 他们身着威武军装,来到北大荒时,看见军衣褴褛,但斗志昂扬的十万战友们的艰苦 处境和拼死苦干的场景,都感到十分震惊。他们在汇报材料上写道: “八五二、六分场三队种水稻,每人平均一垧地。田间泥泞过膝,机车下不去, 马牛又不行,转业军官用20-24人拉犁,稻田里有草,每犁下去就有一千公斤重。田 里有水,晨结薄冰,大多数人又没有雨鞋,就穿一般鞋袜在冰水里拉犁。这样,在泥 水里苦干月余才完成任务。” “八五三、四分场一队有一残废军人,一只手残废,他用另一只手干活……已经 住院的40多个病号,自动报名参加苦战……一名转业军官肚子痛得在地上打滚,让他 休息,也不休息,不能站着干,就坐着干……还有一名转业军官有肺病,咳血,仍坚 持劳动,有一次咳血晕倒在地里,当被大家叫醒后,仍不肯回去……” 以上种种事实,就是十几万复转官兵创立的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顾全大局、 勇于开拓、无私奉献”的北大荒精神的形象写照。 “献了青春,献终身,献了终身,献子孙”。这是北大荒十几万复转官兵的钢铁 誓言,字字掷地有声。 记得王震将军曾动情地对他的老部下、二等乙级残废军人、为踏荒冻掉九个脚趾 甲、“文革”中被迫害致死的铁道兵三师师长黄振荣说:“别忘了在三五九旅南泥湾 大生产,你我就注定了为中国农垦事业去奋斗、去献身,我将来死了,也不埋在北京, 我要埋在八五四的迎春镇……” 如今,北大荒兴凯湖岸边那高矗着的王震纪念碑下,安葬着将军的部分骨灰,同 他的千百名长眠地下的战友们一样,实现了36年前庄严的承诺。 而更多更多的复转官兵仍战斗、生活在

作者:孙庆海 来源:网络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  本类热门
  • 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师、团地理位
  • 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3团24连各
  • ·值得珍藏的知青油画集!难忘知青,
  • ·生产建设兵团历史
  • ·为何要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
  • ·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纪实
  • ·黑龙江兵团各师团与农场总局各管局
  • ·兴凯湖纪事--三年“自然灾害”
  • ·著名词作家闫肃 兴凯湖农场二、三
  • ·兵团撤销后军人去了何方?
  •   本类推荐
  • ·为何要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
  • ·兴凯湖纪事--兴凯湖建场记
  •   本类固顶
  • ·生产建设兵团历史

  • Copyright © 2024-2027  建哥家园  www.jiange.ltd